近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以“夯实电动化,推进智能化,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汇聚行业领袖共探新能源转型路径。在“绿色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融合发展论坛”上,中国石化集团发展计划部副总经理刘应红做了《推动氢能交通和充换电业务发展、助力交通能源低碳转型》的主旨演讲,介绍了中国石化在氢能交通和充换电业务发展现状,以及对未来发展形势判断,分享了中石化下一步发展布局。
转型背景与战略定位
当前,交通能源领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国内成品油消费已于2023年达峰,炼油产能预计2025年达到9.6-9.7亿吨/年的峰值,且“十五五”期间汽柴油消费将加速萎缩。与此同时,电动化与氢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交通能源的多元化需求。中国石化凭借3万多座加油站、超140座加氢站、10万个充电终端的网络优势,率先布局“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体系,构筑路网联动格局,为低碳转型奠定坚实基础。刘应红强调,中国石化以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为目标,既要巩固传统能源优势,更要抢占新能源赛道,推动能源革命纵深发展。
氢能发展: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协同
中国石化将氢能视为未来交通能源体系的关键支柱,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第一氢能公司”的战略目标。在氢源供给方面,依托11家炼化企业建成4.27万标立/时的供氢中心,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新疆库车2万吨/年绿电制氢示范项目稳定运行,绿氢完全替代传统天然气制氢,成为全球最大单体绿氢项目。加氢站网络建设方面,已累计投运142座加氢站(含油氢合建站),网络占有率超30%,加氢量占全国40%,稳居全球最大单一运营商。
为破解氢能运输成本高企的难题,中国石化创新探索站内制氢与微管网输氢模式。例如,广西南宁分布式氨分解制氢加氢一体站、大连盛港甲醇制氢项目等示范工程,有效降低储运成本。2024年3月,北京地区30兆帕管束车输氢技术实现突破,单车运氢成本降低30%,为氢能商业化应用扫除关键障碍。此外,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制定,牵头发布《汽车加油加气加氢站技术标准》等6项国家标准,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在产业链协同方面,中国石化提出“三轴四区N线”氢产业走廊布局,初步构建京沪、成渝万、京津唐等6条示范线路,并完成京沪氢走廊贯通方案。2024年4月,两辆氢能重卡从北京经7座加氢站抵达上海,全程1500公里,验证了跨区域氢能运输的可行性。这一布局不仅联通氢能供应端与应用端,更促进技术研发与产业聚集,为全国氢能网络建设提供样板。
充换电业务:规模扩张与生态构建
面对电动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的态势,中国石化于2023年全面进军充电市场,截至2024年底建成充电终端10万个,覆盖全国370个主要城市及海外部分区域,充电量跻身全国前十。其充电网络以直流快充为主,单枪日均充电量超行业平均水平,并通过“平台引流+业态融入+会员体系”模式,构建开放共享的充电生态圈。
重卡换电领域,中国石化与徐工集团、国家电投等企业合作,依托国省道加油站布局换电站网络。四川宜宾、江苏徐州、山西长治等地投运的换电站,实现“可充可换”功能,满足物流重卡高效补能需求。刘应红指出,充换电业务的快速发展不仅是对传统加油业务的补充,更是中国石化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的重要抓手。
形势研判:挑战与机遇并存
刘应红对交通能源未来趋势作出四点核心判断:
电动化冲击显著:2024年国内电动车渗透率达47.7%,替代汽油消费约2400万吨;预计2030年渗透率超70%,传统油品市场将持续萎缩。
氢能替代潜力巨大:燃料电池汽车全生命周期成本已具备经济性,49吨氢能重卡有望在技术进步后与柴油车竞争。到2060年,交通用氢量预计达2800万吨,成为第二大应用领域。
绿氢产业处于导入期:绿氢成本逐年下降,若纳入碳交易体系,2030年前后可与天然气制氢平价。工业领域将成为绿氢应用主战场,交通与电力领域次之。
绿色甲醇面临瓶颈:尽管规划产能达160万吨/年,但原料获取难、成本高制约其发展,短期内航运业或为主要应用场景。
中石化未来布局:打造氢能高速与充换电网络
面向“双碳”目标,中国石化将聚焦量两大方向:
氢能交通纵深推进:以“三轴四区N线”氢走廊为骨架,培育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四大战略制高点,发起共建京沪氢高速倡议,推动跨区域氢能网络贯通。同时,规划建设乌兰察布至京津冀纯氢输送管道,探索绿氢大规模长距离运输路径。
充换电生态扩容:优化充电网络布局,重点拓展商业地产场景,打造“统建统营”模式;深化换电技术合作,探索车电分离商业模式,提升重卡电动化渗透率。
有关政策建议
1. 加快完善氢能产业顶层设计,推进工业领域绿氢应用规模化发展,引导产业有序可持续发展。
2. 支持氢气长输管道作为我国三北地区新能源输送通道的重要方式之一,并作为“西电东送”的重要补充。
3. 加快应用场景培育,支持打造我国氢产业走廊。大力推动加氢站和车辆推广形成重点区域“点—线—网”全面覆盖。
4. 希望北方地区择一地开展氢能乘用车试点。乘用车较商用车市场规模大,可快速形成规模效应,带动产业链降本。